通货紧缩的信号出现它比通胀更可怕!


通货紧缩的信号出现它比通胀更可怕!最近开始有人在说通货紧缩,想必有很多人都感到疑惑,物价涨那么快,央妈也已经开闸,这时候说通缩,你确定不是在逗我?
这还真不是在逗大家,之所以有人出来提通缩,是因为最近统计局公布的数据表明,已经出现了通缩的信号。
根据统计局公布的数据,2018年的12月,CPI(消费者价格指数)回到了“1”开头的时代,同比涨幅只有1.9%。
PPI(生产者价格指数)的同比涨幅更是从11月的2.7%暴跌到了0.9%,创下两年来的新低。
CPI和PPI的涨幅这么低,是通缩将出现的信号。即便目前还没有出现通缩,但这个苗头非常值得我们关注。
对于通货紧缩的解释是,流通中的货币减少,人民的货币所得减少,购买力下降,影响物价至下跌,造成通货紧缩。
根据这个解释,肯定会有很多人要提出质疑,央妈在大放水,按理说,应该出现的是通货膨胀,而非通货紧缩。
但现在央妈的放水效果并不大,因为遇到了流动性陷阱。就算央妈进行降准和MLF操作,把很多基础货币送到银行手上,也没有达到灌溉实体经济的预期。
另一方面是实体经济的盈利能力太弱,各种经营成本上了一个台阶,就算有钱企业家也不愿意拿去扩大生产,更别说举债生产。
在经济上行的时候,大家都很乐观,敢大力举债,也会高估资产的价格。社会的整体风险偏好上升,信贷的扩张超过实际的经济增长,这些不知道大家眼不眼熟?
但经济不可能一直保持高速增长,到了一定阶段,经济增长开始放缓,人们的预期也不再那么乐观,资产价格就会回归正常的区间。这时候,部分主体开始还债,这些好像大家也比较眼熟吧。
肯定有相当一部分从变卖资产当中来。当资产集中出售,资产的供给超过需求,资产价格就会下跌。
整个社会的价格指数会因此下跌,实际利率会因此上升,持有现金比持有资产好,那么信贷收缩就是必然的,大家也会勒紧裤腰带。
如果没有新的经济增长点,企业的高负担没有实质的改善,居民的预期也没有改善,就算央妈持续放水,也未必能阻止通缩。
大家听到通缩,可能并不害怕,反倒觉得开心。通缩意味着,资产价格会下跌,我们的钱会更加值钱,听起来是一件好事。
日本人和通缩战斗了20年,通缩让他们深陷裁员、降薪的泥沼之中。在90年代,我们也有过一次通缩,当时有大批的工人下岗。
通缩会让资产价格下跌是事实,但资产价格下跌就会损害企业的利益。而且在通缩的时候,很多人想着以后资产价格会更低,就会减少消费。
企业的利润会因此变薄,盈利能力弱的企业,很容易就倒下,盈利能力强点的企业,也要想想怎么让自己生存下去。
要扩大利润空间,除了让商品价格上涨之外,还可以通过降低成本来实现,企业难免不会想要降低人力成本。
为了生存,企业会选择裁员、降薪。通缩对企业造成的伤害,最终都会传导到个人身上。
通缩确实会导致物价下跌,降低我们的生活成本,但收入的减少会抵消物价下跌带来的好处,通缩并不是什么好事。
通缩,意味着货币购买力上升,钱更值钱,也就是说,你还给债主的钱,比他当初借给你的时候更值钱,这就增加了你的负债成本。
加上通缩会导致失业和裁员,如果身上背着的债务太多,以后日子肯定更难过,所以通缩的时候要减少债务。
通缩会让就业形势变得更加严峻,如果通缩发生,我们要保住自己的饭碗,就变得更难了。所以,尽量成为复合型的人才,让自己变得更加不可或缺。
尤其是那些大公司里的老白兔,该醒醒了。大环境好的时候,公司或许还会养闲人。要是公司自己都要艰难求生了,怎么还会供养没有创造多少价值的人?
自己混了那么多年,能力一般,又要养家糊口,工资还不能太低。老白兔中年失业之后,要想找一份满意的工作可不容易。
既然借别人的钱,负债成本会上升。那么,借钱给别人的实际收益,就会增高。在通缩的情况之下,我们要少借钱,但可以借钱给别人。
通缩会带来萧条,借给企业和个人的风险都会增大,所以把钱借给风险最低的国家是比较明智的选择,在通缩的时候可以考虑买点国债。
通缩会不会到来,破坏力究竟有多大,我们还无从得知,但通缩的信号都已经出现了。
我们就应该早做准备,等到通缩已经影响到了我们的生活再作出反应,那就为时已晚。